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简称面瘫)。临床上以口眼?斜为主要特征,多为单侧性,双侧同吋发病的极少。起病急,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眉毛下垂,睑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本病为神经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为常见。任何季节均可发病。面瘫轻者,并及时治疗,预后较好;面瘫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面神经麻痹称“面瘫”、“口僻”等,属“中风”范畴。 1、艾炷灸 丁丽等针刺加隔药物饼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方法:针刺患侧阳白、太阳、攒竹、四白、颊车、地仓、颧髎、下关、迎香、牵正、夹承浆、翳风,对侧合谷、双侧太冲,亳针选用直径为0.35、长度为10-30的毫针,根据不同穴位,针刺深度不同,留针30分钟;隔药物饼灸:采用白附子、僵蚕、全蝎等药物研末,以黄酒调成膏状,制成直径为1cm、2mm左右的药饼,置于阳白、四白、颧髎、下关、地仓、夹承浆、翳风等穴位上,再用艾绒制成直径为8mm左右的艾炷,置于药饼上,以线香点燃,燃至以患者耐受为度,取下更换第2炷,每穴共灸8壮。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丁丽,刘萍.针刺加隔药物饼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6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1(4):) 2、艾条灸 胡红筠等针刺加艾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方法:选穴:取少阳、阳明经穴,即患侧翳风、地仓透颊车、四白、阳白、完骨、合谷;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操作方法:选定穴位,皮肤常规消毒。以1.5寸毫针剌翳风、合谷,用泻法,强剌激,留针20分钟;以1.5寸毫针刺完骨,用轻刺激;余穴以1寸毫针浅刺,轻刺激(发病7天内不宜用重手法),留针20分钟。针刺完毕,用艾条2根,点燃后以阳白、完骨、颊车、四白穴为中心进行热灸15分钟。热灸结束后,待局部皮肤温度与其他地方皮肤温度相等后,拔针。10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继续下一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保暖,配合面部功能锻炼。治疗结果: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48例,占%;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木消失,尚有患肌少力感〉9例,占15.0%;好转(临床症状减轻,体征部分恢复)2例,占3.3%;无效(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未见改善)1例:总有效率93.3%。大部分患者治疗3-5次症状即改善,1个疗程后显效。(胡紅筠,刘錦丽,程锦华.针剌加艾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7(5):61) 3、综合灸 何敏针灸、红外线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方法:针刺主穴:牵正、颊车、下关、四白、地仓、含谷;配穴:阳白、太阳、攒竹、鱼腰、丝竹空、人屮、承浆、迎香,每日选主穴4-5个,配穴3-4个,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下关、牵正、四白、人中、合谷、承浆等穴用25mm针直剌,地仓透颊车用75mm针,阳白透鱼腰、攒竹或丝竹空用50mm针,每次留针20分钟,局部用W红外线灯离皮肤20-40cm加热,灯距温度以舒适不烫皮肤为准。取针时捻动针柄,刺激祌经,局部有酸胀、放射触电感即可。取针后局部按摩,手法:三指轻弹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指揉下关、迎香、太阳;大鱼际揉面部、下关、颊车、太阳穴;大拇指按揉合谷。治疗结果:30例面瘫患者中,22例1-3个月,6例4-6个月内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症状消失,有2例2年后随访仍可见眼闭合不严,微笑时口角下垂,功能恢复85%,治愈率93%,有效率%。(何敏.针灸一红外线照射治疗3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现察.重庆医学,,36(6):) 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面为诸阳之乡”而“阳明为多血多气”。因此,在正常状态下,颜面部气血丰盛,又因肌肉浅薄,实非灸法所宜,但当面部处于患面瘫的状态时,淸况就发生了改变。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病绝大多数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致一侧的阳明、少阳经脉气血阻滞,继则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生,所以在临床多表现有患侧面部的板滞、麻木和阴冷的感觉。治疗当以温通经脉、祛风散寒、通调面部气血为大法。这正是与艾灸法所相宜的。另有部分患者为风热或热毒之邪壅阻面部经脉所致。常兼有一侧耳颊肿胀、耳内剧痛或流脓水或见皮肤疱疹等。治宜清热解毒、袪风通络为主,亦为艾灸法所适合;加上以牵正散为主方的药物饼敷于面部,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驱湿逐寒、消肿散结之功,与针刺相伍,疗效有加,能够旺盛经络气机,鼓舞气血来复,使正气充实、卫外固密,最终达到驱除邪气,促进面部受阻之经络功能恢复正常的目的,从而起到治疗本病的作用。 本病多由阳明、少阳经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导致经气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治疗上取阳明、少阳经穴进行针刺,配合艾条热灸,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之功效。跟据近年的研究发现,针刺配合艾条热灸,通过热的扩散、辐射作用,对人体血液成分、血管状态、免疫等方面均有正面影响,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以解除面神经的压迪,并提髙人体抗病毒能力,进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缩短病程。 从西医观点出发,面神经循行在面神经管内,出颅于茎乳孔再分支,因此面神经炎的治疗,急性期控制炎症的发展、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的水肿及变性是关键。故西医把激素和扩张血管药物视为首选,同样,艾灸能凭借极强的渗透力作用,直达病所。基础研究表明艾灸疗法具有改善局部微循环的功能和具备良好的消炎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讲可使患侧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收缩,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改善受损面神经的面肌营养状况,促进面神经炎症及水肿的吸收,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红外线局部照射所产生的辐射效应能活血化瘀,使血管扩张,血循环加快,血流加快,能带走病理产物;可镇痛消炎,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机体的免疫能力;还具有解痉止渗,增强组织的再生能力和细胞活力、驱寒和消除水肿的功效,再辅以局部按摩,可刺激神经兴奋,使麻痹的面肌能尽快恢复活力。 艾灸学习、到店团训联系单老师-江西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安徽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