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杆中含有纤维素,可以用来造纸和人造纤维。中国从古代就用芦苇编制“苇席”铺炕、盖房或搭建临时建筑。古代各国都有用芦苇的空茎制造的乐器芦笛,芦苇茎内的薄膜做笛子的笛膜使用。芦苇穗可以作扫帚,花絮可以充填枕头。不仅如此,智慧的古人“孙思邈”早在唐代就发现苇管可以做耳灸 好好 耳灸疗法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药王”孙思邀的著作《千金要方》中就有苇管灸疗法记载:“治卒中风口喎,以苇管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泄气,一头纳黄豆一颗,并艾烧令燃,灸七壮即瘥”。用以治疗面瘫口歪,在同书卷六,治疗耳病也用此类灸法,即:“截箭杆二寸,内耳中,以面拥四畔,勿令泄气,灸筒上七壮”。 那么问题就来了? 何为苇管灸? 就是小编手中这支哦~ ↓↓↓ 苇管灸,又叫温管灸,是用芦苇的根茎部分制作灸具,插入耳内施灸的一种疗法,该法在唐?《千金要方》,明?《针灸大成》,清《针灸集成》均有记载,并沿用至今。苇管灸这一古老的灸法,从耳入手,将艾叶温热之药性,传导入耳,从而激发经气,振奋阳气,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寒除湿,消肿散结的治疗作用。苇管灸主要治疗头面部疾患,如:面瘫、耳鸣、耳聋、中风、头痛、眩晕等,本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对面神经麻痹、耳鸣耳聋、面神经炎具有很好的疗效。?作用及原理?耳与人体脏腑和诸多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㈠《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㈡《景岳全书》卷二十七有云:“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㈢《医学正传·耳病》又曰:“心火上炎,其人两耳或鸣或聋。”㈣人体经络中,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等经脉的支脉、经别都入耳中;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则分别上耳前,至耳角。临床常见治疗?苇管灸最早记载于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二十六》载:“卒中风口歪,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然,灸七壮。差。患右灸左,患左灸右”,用以治疗面瘫口歪,在同书卷六,治疗耳病也用此类灸法,即:“截箭杆二寸,内耳中,以面拥四畔,勿令泄气二灸筒上七壮”。(图为治疗周围性面瘫)此后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卷八中“以五寸长笔管,插入耳内,外以面塞四围竹管上头,以艾灸二七壮,右喁灸左、左喁灸右”,用以治疗中风瘫痪、口歪。(图为治疗中枢性面瘫) 清·廖润鸿《针灸集成》:“以苇筒长五寸切断,一头插耳孔,以泥面密封于筒之口畔而外出筒头,安艾灸七壮,左取右,右取左。又方取苍术以四棱铁销穿孔如竹筒,一如前苇筒法,灸三七壮,有大效”,治疗耳聋耳鸣等。(图为治疗耳源性耳鸣)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艾灸疗法显示越来越广阔的前景。如今,灸法的显著疗效已经得到整个医学界的公认,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良医不废外治”,我们深信,艾灸疗法在挖掘、整理、发展、提高的过程中,在医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结合和借鉴现代医学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普及和发展,更好地为人民的卫生医疗保健事业服务。防治疾病、康复保健、造福于民,这一瑰宝必将焕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